画龙点睛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出处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例子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基础信息
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注音ㄏㄨㄚˋ ㄌㄨㄥˊ ㄉ一ㄢˇ ㄐ一ㄥ
繁体畫龍點睛
正音“睛”,不能读作“qíng”。
感情画龙点睛是褒义词。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辨形“睛”,不能写作“晴”。
谜语尤;眬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
英语add a word or two to clinch the point
俄语вносить решáющий штрих
日语画竜点睛(がりゅうてんせい)
德语das Pünktchen aufs i setzen
法语la dernière touche heureuse pour rendre une oeuvre plus vivante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莫衷一是(意思解释)
- 目光短浅(意思解释)
- 价值连城(意思解释)
- 青山绿水(意思解释)
- 掉舌鼓唇(意思解释)
- 起兵动众(意思解释)
- 蠢蠢欲动(意思解释)
- 香草美人(意思解释)
- 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解释)
- 无法无天(意思解释)
- 肝胆欲碎(意思解释)
- 慷慨悲歌(意思解释)
- 隳肝沥胆(意思解释)
- 敷衍了事(意思解释)
- 气象万千(意思解释)
- 俭以养德(意思解释)
- 饱食暖衣(意思解释)
- 国无宁日(意思解释)
- 雷霆万钧(意思解释)
- 令人作呕(意思解释)
- 牛郎织女(意思解释)
- 目无全牛(意思解释)
- 一窍不通(意思解释)
- 散言碎语(意思解释)
- 天作之合(意思解释)
- 鸡口牛后(意思解释)
- 精明强干(意思解释)
- 黄钟毁弃(意思解释)
※ 画龙点睛的意思解释、画龙点睛是什么意思由诗文谜提供。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二百五 |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
一夕一朝 | 同“一朝一夕”。 |
颐指气使 | 颐:腮帮子;指:指挥;气:神气;使:指使。用腮帮子来指挥人;用神气来支使人。 |
鉴影度形 | 观察揣度人的形迹。 |
明知故问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
坏法乱纪 | 破坏法制和纪律。 |
一文不名 | 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
色中饿鬼 |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
扶摇直上 |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 |
白发苍苍 | 苍苍:灰白色。形容年迈而头发花白。 |
鬼鬼祟祟 |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
三三两两 |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
指手划脚 |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评论指责。 |
黑天半夜 | 指深更半夜。 |
牛郎织女 |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
迭床架屋 |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
粉墨登场 |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
信口开河 |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
清风劲节 | 喻人品纯洁,节操坚贞。 |
足衣足食 |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细水长流 | 细:微小。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做某件事。 |
鸡口牛后 |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雅俗共赏 |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
骄傲自满 |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
束身受命 |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
欢聚一堂 |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